健腦訊息

記憶深淺?對孩子會有的影響

記憶深淺?對孩子會有的影響

 

還記得五歲時的事嗎?為什麼有些事能記憶深刻?而有些事卻完全失去印象呢?

-----------------------------------------------------------------------------------

兒時記憶的威力

從三歲開始的記憶,也許有助於改善你成年後的生活。
  研究發現,那些能夠回想起日常生活片段,例如:記得幼稚園第一天上學的情形。

且理解其意義的兒童,將有助於在青少年及成年時期,發展出更好地身份認同感、建立人際關係以及做出正確的選擇。
 

雖然現在很多人的生活都會用照片和影片記錄,但研究表明,看照片和影片的影響很小。家長能發揮的作用更大,他們不僅能決定孩子能回想起多少早期的兒時記憶,還會影響到孩子如何對最早期經歷的事件進行解讀和學習
  

大多數人最早期的記憶會在6到8歲時逐漸消失,因為大腦尚未發育出保留這些記憶的能力。
 

有些記憶有助於建立自我延續感或者自我身份認同。

人們在“希望覺得自己還是以前那個自己”,或者

“我想知道跟以前相比有了什麼變化”的時候,

就會浮現出這些記憶。

 

比如一個颶風幸存者可能會把颶風的記憶當作她可以在艱難環境中生存下來并變得更強大的證據。
 
有些記憶則會引起到指導的作用,可以指引人的行為。人們在做決定或者想避免重覆過去錯誤的時候會想起這些經歷。如果自己的狗曾被車撞死,在決定用繩子拴住寵物的時候就有可能想起這段經歷。
 
還有一種叫做社交紐帶記憶,涉及到人際關係。這項研究稱,人們在希望加強關係或形成新的關係時會想起這種記憶。

一名大學生在另外一項研究中提到,父親曾在睡前給他講故事,他說這是促使他成年後建立和保持親密家庭關係的一個因素。
 
一項去年發表於《記憶》(Memory)期刊的研究表明,如果這三種類型的記憶都能夠存留,就可以預測出一個人的心理狀況將更健康,目標感更強,人際關係也更積極。

 

此外,新罕布什爾大學(University of New Hampshire)2011年對83名10至15歲兒童所做的研究表明,記憶越具體的兒童越能夠對社會問題提出更多可能的解決辦法。
 
 一般來說,能夠記得三歲半以前事情的成年人寥寥無幾 。有人對18個月時的事就有可靠的記憶,但有人連八歲以前的事都記不起來。
 
如果在事件發生后不久,孩子受到鼓勵把事情講出來,早期記憶保留下來的可能性就更大。

 

該領域研究的領軍人物鮑爾說,成年人可以引導他們講

一個好聽的故事,有開端、發展和結局的完整故事”

幫助他們講出故事的意義。

媽媽們最關鍵的行為就是把談話“引回”給孩子,也就是不斷把話頭扔給孩子,比如,她們可以說“我們玩得很開心,不是嗎?”或者“再多說些”。
 
研究表明,如果母親引導孩子回憶事件時採用“高度詳述的談話風格”,向孩子提出“誰”、“什麼”、“哪里”或者“什麼時候”這類開放式問題,孩子在四五歲時就能夠比其他孩子重拾更早、更詳細的記憶。

如果父母在回憶時更多地採用“重覆”的風格,問的問題一個詞就能回答,而且孩子回答不出時只是簡單地重覆問題,那麼孩子的記憶會更少,也不會那麼生動。
 (摘錄自華爾街日報-2014年04月23日)